一、校服設計研究的背景意義
校服是制服的一種,主要指學校規定統一購買的,滿足學生學習期間功能性與實用性的服裝。它不僅體現一個學校所追求的精神文化,也體現著一個國家的文化與教育的水準。校服,由于穿著者的特殊年齡階段,因此它除了一般制服所包含的實用性與審美功能,同時還具有教化功能等普通服裝所不具備的特殊屬性。校服不僅關系到整個學生群體的形象,也是學生個人精神風貌的具體體現。因此校服既具有社會屬性又具有個人屬性。
從民國時期我國打開國門,抓現代教育開始,校服就應運而生。從民國時期的學生裝到建國后的軍裝,再到八九十年代的針織運動服,演變成了我國近代的校服變遷歷史。任何一個時期的校服都在不同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需求,反映了時代的需求。隨著國力的強盛與人們生活水平大幅度的提高,現有校服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學生對于其需求。有些人提出校服已經跟不上現代校園文化的需求,失去其作用,要求取締統一校服。因此,校服的設計問題亟待解決。
民國時期的學生裝曾經紅極一時,是思想進步人士的象征,并作為經典而流傳幾十年。建國后由于物資的貧乏,掀起了不愛紅裝愛武裝的學生服潮流,八、九十年代后,實用主義的潮流下,針織運動裝遍布了每一個中小學校。
可是對于今天的學生們來說,對當下校服并不感興趣,或者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有一些抵觸情緒。究其原因,大多是因為其陳舊的形制沒有跟上時代審美的變遷,不能再符合現代青少年的審美理念。中學生的校服問題其實早已經存在,只是長期的忽視導致了問題的進一步惡化。
由于其設計的不科學不合理,學生并不愛穿著。很多時候由于設計不當,使人們對其持抵觸情緒而忘記了其特有的其他意功能一一美育功能、性別引導、教育意義、監督價值等等。在家長與學生的抱怨下,學校對校服的態度也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校園服飾涉及將近中國將近4個億的學生的利益與教育問題,并且肩負著社會與學校所賦予的職責。所以有必要將中學生的校服問題做深入的研究。
二、對校服的認知態度
學生裝是一種民族精神和本國文化的體現。統一學生裝在保證學校安全、樹立學校形象、培養良好校風、加強課堂紀律、減少壓力、排除干擾學習的因素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
日本的中小學都明文規定:禁止學生穿名牌服裝或名牌運動鞋來學校,并對何為“名牌”作了嚴格、具體的限定。據調查,此舉也得到了高占9成的富裕家庭的父母的歡迎。此外,直至今日,日本仍有部分小學要求男生一律剃光頭上學一一一為的就是:千篇一律的光頭至少讓人一下子難以分辨出誰是富家子弟,誰出身于貧寒之家。
在美國,雖說有關學生是否應該著校服上學長期以來一直存有爭議,但絕大多數州的中小學依然堅持“校服制”,而且贏得了8成以上父母的支持。支持者們倒也不是像國人那樣,認為身穿校服主要是為了強化集體主義精神或愛惜學校榮譽,而是認定“千篇一律”的校服盡管從表面上看來似乎限制了孩子的個性發展,但卻成功地避免了貧富孩子在服裝上的優劣差別,從而也成功地避免了對窮孩子自尊心的可能損傷。從這一點看,顯然是利大于弊。
在中國,自1993年國家教委下達了有關中小學生統一著裝的有關文件后,全國有20多個省市100多個地區和城市己經推廣實施。先后成立了“全國學生服專業委員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學生服裝服飾專家委員會”等領導管理機構,并且同一些發達國家進行相關學術交流,組織各種研討會,例如每年同日本等國家共同召開校服文化交流會,以及各種民間交流活動,以促進我國校服建設的進一步發展與完善。
而從1998年國家教委在山東和四川兩地展開的問卷調查結果來看,對學生服的認同率分別達到96%、97%比以往高出十幾個百分點;1999年某一機構就校服與素質教育的關系做過一次區域性的調查,其中就統一著裝對加強青少年道德規范教育所起的積極作用,贊同者為95.8%,持消極態度者僅為2.4%;家長對推廣統一著裝的態度支持者占71%,不支持者僅占28%;學校領導、教師對統一著裝的態度96.2%認為有必要,只有1.76%認為沒必要。從以上的調查結果我們可以看到實施統一著裝有利于強化校園精神文明建設,有利于青少年的素質教育其積極作用己在社會各界人士中達成共識,為我國進一步推廣實施統一著裝工作打下了堅實的社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