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服的起源發展
校服的起源大體有兩種:一種是校服起源于英國。英國教育體質的發展,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教育系統,慈善教會學校以及貴族學校。在這兩種教育體系上,發展出了兩種經典校服。另一說法為源其自于日本。因二戰后日本戰敗,導致日本很多家庭主要勞動力喪失,生活困難。為了使學生能在一個相對平等的環境中學習,沒有精神壓力。這種倡導平等、博愛的理念被廣為接受,統一校服便成為一種無形的制度。
1、國外校服發展
(1)英國
英國的校服是歐美國家校服變體的原型。這與英國的貴族文化有關。在古代,只有貴族的孩子才能夠得到教育。在校服中有名的“伊頓外套”就是根據著名的英國貴族私立學校伊頓公學院而命名的服裝。寬領子襯衣、夾克、毛呢外套的經典搭配已經成為貴族學校標志。在二戰后,由于物資緊缺,很多私立學校才取消了這種校服。但在唱詩班以及重要慶典時,依然需要穿著全套的伊頓校服。
英國另一種著名的校服為“藍制服”。它是在教會創辦的學校誕生的。這種校服源自于教會里的教士服裝。教士著服裝為通體的藍色長袍,因此被沿襲下來。這種制服凸顯人古雅、儒士的風范。藍色長袍、長襪,這樣的穿著早已取消,改穿時尚的服裝。
(2)日本
亞洲國家的校服發展起步較晚,影響力較弱。在一些經濟文化較為發達的亞洲國家,校服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而存在,并合理的進行演變與發展。例如經濟發達的日本,學校對于校服方面有著嚴格的規定。并且在日本,校服不只是學生的日常裝。也衍生出一種校服文化。
2、國內校服歷史與現狀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句中國的古語正揭示了,學生在我國歷朝歷代中的特殊地位。自我國古代,學生要授學必須著青衣青冠。中國古代的文人騷客都是通過裹頭來表明自己的地位與身份的。自“五四革命”后興起了文明學生裝。新中國成后由于物資的緊缺,綠軍裝成為當下流行的學生裝束。直到改革開放,人們生活開始好轉,針織運動服成為中小學生的主要形式。
時至今日,當下的校服體制已經不能滿足當下中學生的需求,校服的改革問題不容忽視。由于現有校服質量、美觀等方面遠不能令學生滿意,因此校服逐漸的淡出學生們的日常生活。許多學生雖然會按學校規定而購買指定的校服,但是除非學校強制穿著,大部分學生不會主動穿著校服。家長為孩子購買了校服,孩子卻并不愿穿著,家長感覺到花了冤枉錢。學校對校服的態度也很尷尬,但是作為傳統也依然要求家長為孩子購買。校服的“中看不中用”使家長們感到被學校強迫購買了校服。因此校服就從實用性的服裝抽象成為一個沒有使用功能的符號。很多家長提出取締校服,其原因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被強制購買并不具有實際使用功能的服裝。而對于青春、悸動、對自我形象具有高度自尊的中學生來說,他們對于校服給予了更高的期待值。
【二】、中學校服識別性的標志設計
學生的歸屬感也可以通過校服標志的設計來建立。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獨特的標志設計。這也是重要的視覺標識之一。標志能夠增加學校之間的差異性,提高不同學校之間的區別度,增加學校學生的團隊意識與歸屬感。不同學校的學生可以通過不同的標識來體現學校之間的差異性,增強學生的校園群體歸屬感。因此需要對校服標識圖案需要做更多的差異化設計。
1、精煉標志設計
標志差異化設計并不是越明顯就效果越好。目前中學校服上的標志設計較為簡單,基本上為漢字與簡單圖形的組合,差異化小、識別度不夠高。標識需要結合學校的文化特點來設計。設計者要對學校秉持的文化精神和特點做深入分析調研,依據調研結果分析,提煉出適合的構架。挖掘相關的圖形元素,找出標識設計的方向,有的放矢的設計,而不僅僅是圖形或者文字的簡單組合。校服標志要避免流俗或者趨同,要遵循造型大方,結構穩重,特征明顯的設計原則。
2、體現標志的部位
很多學校會選擇在校服的背后印上醒目的校服名字。這樣首先不夠美觀,又顯得過于喧囂。因此需要縮小標識在校服上體現的面積。并且設計出更為精巧、具有時代美感的學生服標識。
(1)左胸口
在校服上衣左胸口配以學校的標志是較為傳統與嚴謹的方式。其低調而簡樸的形式被廣為接受。此種方式適合運用于制服式的校服。借以體現嚴謹、莊重的校園氛圍。
(2)前胸口以及背部
在校服先胸部或者背部設計校服標志,是一種較為現代化的設計方法。更多的體現了一種輕松、體閑、活潑的氣質。此種設計手法更多的運用在運動式校服或者休閑式校服當中,用以體現學校輕松、活潑的校園氛圍。
(3)領部
在校服領部設計標識是一種較為低調的設計方法。簡潔的領章設計,必須配以簡潔色彩的校服。